编导考研的方向选择非常多样,具体取决于你所报考的院校及其开设的专业。通常来说,"编导"相关的考研主要集中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或者艺术硕士专业学位下进行。
以下是编导考研常见的几个方向和细分领域:
1. 学术型硕士
戏剧与影视学: 这是最常见的学术型硕士学科方向。在这个一级学科下,不同的院校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编导紧密相关的包括:
影视导演/广播电视编导研究: 这是最直接对口的,研究影视导演创作理论、视听语言、叙事策略、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创作与编导规律等。
纪录片研究/创作: 专注于纪录片的历史、理论、美学、创作方法、社会文化意义等。
影视策划与制片管理: 研究影视项目的策划、融资、制作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等。
视听新媒体传播研究/网络视听艺术创作: 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如网络剧、短视频、微电影、直播等)的视听内容创作、传播规律、产业生态。
影视编剧研究/剧作理论与创作: 研究电影、电视剧、戏剧的剧本创作理论、技巧、流派、改编等。
影视美学/影视批评: 研究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理论流派、批评方法等。
广播电视艺术学: 偏重广播电视领域的理论研究,包括节目形态、传播规律、艺术特征等。
2. 专业型硕士
艺术硕士: 这是实践性强的专业学位,通常设有广播电视领域或电影领域。具体方向非常契合编导实践:
广播电视编导方向: 直接培养广播电视节目(包括新闻、专题、综艺、晚会、真人秀等)的策划、编导、制作能力。强调实践操作。
电影/影视导演方向: 培养电影、网络大电影、短片等的导演创作能力,包括剧本解读、场面调度、演员指导、视听语言运用等。
纪录片创作方向: 专注于纪录片的前期调研、选题策划、拍摄技巧、后期剪辑、叙事构建等。
编剧方向: 培养电影、电视剧、戏剧等剧本的创作能力。
影视策划与制片方向: 培养影视项目的开发、策划、融资、制作管理、宣传发行等能力。
新媒体视听艺术创作方向: 培养适应网络平台、移动端的内容策划、编导、制作能力(如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
考研考试内容(核心科目):
无论选择学术型还是专业型,考试科目通常包括:
1. 公共课:
思想政治理论
外国语: 通常是英语(一)或英语(二),部分院校可考日语、俄语等小语种。
2. 专业课:
专业一: 通常是理论基础。可能包括:
艺术概论
影视艺术概论/广播电视艺术概论
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
影视美学
专业二: 通常是专业方向核心知识或实践能力。根据报考方向不同,差异很大,常见的有:
影视导演/编导创作基础/实务: 考察导演构思、视听语言分析、分镜头设计、节目策划案等。
剧本创作: 命题写作(故事梗概、人物小传、剧本片段等)。
纪录片创作: 考察纪录片理论、经典作品分析、选题策划案等。
影视批评与写作: 分析影视作品、热点现象、理论问题等。
影视技术与制作基础: 考察摄影、剪辑、录音等基础理论知识。
制片管理/项目管理: 考察制片流程、成本预算、案例分析等。
新媒体传播/网络视听内容研究: 考察新媒体理论、业态分析、内容策划等。
重要提示:
1. 院校差异巨大: 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研究方向名称、考试科目和参考书目差异非常大!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必须精准定位目标院校,然后仔细研究该校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最新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查看具体的专业名称、研究方向、考试科目代码及名称、参考书目或考试大纲。
2. 交叉学科: 编导知识也常常与新闻传播学(如广播电视新闻学)、设计学(如数字媒体艺术)、文化产业管理等相关学科交叉。部分院校可能在这些学科下开设与视听内容创作、策划、管理相关的方向。
3. 实践导向 vs 理论导向: 专业型硕士更侧重实践创作能力考核;学术型硕士更侧重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考核。选择哪个要看你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4. 跨专业考研: 很多院校接受跨专业考生(如文学、新闻、广告、设计等),但跨考生需要在专业课上投入更多精力,部分院校可能要求加试。
如何确定方向?
1. 兴趣优先: 你对影视创作的哪个环节最感兴趣?导演?编剧?纪录片?策划?新媒体?
2. 职业规划: 你未来想从事什么具体工作?电影导演?电视台编导?纪录片导演?网络内容策划?编剧?制片人?
3. 查阅院校信息: 锁定几所心仪的目标院校,仔细研究它们的招生专业目录、导师研究方向、历年真题(如果找得到)、院校特色(如某校纪录片强,某校电影理论强,某校新媒体方向突出)。
4. 评估自身能力: 你的优势在理论分析还是实践创作?写作能力强还是视觉构思能力强?这会影响你选择学硕还是专硕,以及具体方向。
编导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戏剧与影视学下的影视导演/编导相关研究方向,以及艺术硕士下的广播电视编导、电影导演、纪录片创作、编剧、制片等实践方向。务必以目标院校最新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为准! 仔细研究考试科目和具体要求,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