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故事属于中国上古神话体系,具体来说是“三皇五帝”时期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这个神话的详细信息:
1. 核心故事:
水神共工与天帝颛顼(五帝之一)争夺统治天下的帝位。
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
最终,共工战败。
失败后的共工愤怒至极,用头撞向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传说中位于西北方的天柱)。
不周山被撞断,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
天柱折,维系天的绳子断裂,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地维绝,维系地的绳子断裂,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
结果就是:日月星辰向西北移动,江河水流向东南汇集(解释了现实中中国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江河东流的现象)。
天空出现巨大窟窿,大地出现深沟裂缝,山林燃起大火,洪水滔天,猛兽食人。这为后续“女娲补天”的神话埋下了伏笔。
2. 主要来源:
这个神话最著名、最完整的记载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撰的《淮南子·天文训》: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其他古籍如《列子·汤问》、《史记》补遗《三皇本纪》等也有相关记载。
3. 意义与解读:
权力斗争与灾难起源:神话反映了上古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共工的失败和撞山行为,被用来解释天地秩序的改变和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水)的起源。
宇宙结构的解释:它提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解释,说明为什么天会倾斜、地会塌陷、江河为何东流。
连接后续神话:它是“女娲补天”神话的直接,共工撞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正是女娲需要修补的烂摊子。
文化象征:“共工怒触不周山”成为后世文学中常用的典故,象征极端的愤怒、巨大的破坏力以及不畏强权的反抗精神(尽管共工常被视为反派)。
4. 关于对手的争议: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古籍记载中,与共工争斗的对象并不完全一致。除了最主流的颛顼之外,也有记载是祝融(火神)、高辛(帝喾)、甚至女娲。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是最为广泛流传和接受的说法。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上古创世神话和灾难神话,属于“三皇五帝”传说体系。它讲述了水神共工挑战天帝颛顼失败后,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地倾覆、洪水滔天的故事,解释了宇宙结构和自然灾害的起源,并为“女娲补天”提供了背景。这个故事深刻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现象和权力更迭的理解与想象。